叁拾一周:No.8
Elizen / 2021-08-24
这是「叁拾一周」第八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56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60。
五条人发了两张新专辑《一半真情流露,一半靠表演》和《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从销量上看并不符合他们出圈之后的流量,小众音乐,还是小众。五条人在我看来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人了,仁科身上有很强的哲学气质,我很喜欢,阿茂是一个柔和版的左小祖咒,他们这个组合的灵气与魅力,缺一不可。他们是如何把自己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的确很奇妙。
这让我想到本期想聊的话题,基因和默认。
电脑出厂是有默认配置的,智能手机也有,它们带有一个操作系统,意味着它们的参数和软件,是可以自行调节的。这一点,和一般的电器不同,一个电饭煲多久可以蒸熟一锅米饭,基本是固定的,你换一个电饭煲,该是多久还是多久,但电脑和电脑、手机和手机,不是这样。
iOS 系统和 Android 系统不一样,即便是 Android 系统,小米和华为也不一样,OPPO 和 VIVO 也不一样,这种不同是非常直观的,体感上拿到手就会觉得不一样,你可能喜欢这个,我可能喜欢那个。时间久了,大家都有各自的使用习惯,一半是自己的喜好,一半是被系统培养。被培养的这部分,我好事地把它定义为「时代基因」。
在大学期间,我偶然间接触到一个领域,「Windows 美化」,从寻找一张好看的壁纸开始,到换图标,换字体,换操作界面,修改注册表,寻找各种好看好用的绿色软件,后来养成了一些使用习惯,还写了一版《Windows 装机手册》。以此为开端,懵懂之间我认识到一个道理:搜索很重要,原来这个世界的大部分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是我们不会搜索。
从搜索开始,又强化自己的搜索技能,去认识一些牛人,知道了 Chrome,知道了 VPN,沉迷一些技巧手册类的东西,开始想要表达,有了自己的博客。逐渐成熟的过程里我又认识到一个道理:语言的魅力,原来这个世界上是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只是我们早已习惯了被安排了应该如何发声。
这些道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的「时代基因」。
后来,偶然接触到了 Apple 这家伟大公司的产品,iPhone、Mac,发现不需要任何修改,默认值就很好。然后一直用,用到今天,也没想过再换。工作时间有时需要一台 Windows 电脑,每次拿起来,都很陌生,也不习惯,不仅是和 Mac 不一样,和我以前用的那些 Windows 也不一样。有几次动手按照记忆中的手册,重新安装了一些插件、软件,做了简单的美化处理,但在用完后都草草收拾一下,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 Mac,感受一个系统可以带来的美好。
这种习惯成为基因,就会开始复制和繁衍。比如生活上的习惯,我开始关注一些不用怎么动手动脑就能提升幸福感的小东西,在欣赏各类作品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品身上的质感,听的音乐也变得小众起来,读的东西往往开始带有社会性,喜欢短篇多于长篇,等等。
默认值的改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我的不断提升,就像打游戏里的升级打怪,随着阈值变高,默认值也变高,另一种是直接改变基本参数,对基因进行修改,比如游戏里常见的作弊器,主角一出场,不是 30 条命,就是无敌。
上面聊的其实都是前一种,也是我习以为常的一种。但前段时间,读库老六在一个音频节目里和潘采夫聊天,对比大城市和小县城的生活,各有利弊,大家也各有选择。过程中,潘采夫提到一句让我眼前一亮的话,他认为宗族家庭中的那些家族习惯,也未尝不是一种基因。那些仪式感的东西,根深蒂固地、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这种很地方、乡村的士绅社会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想要改变它是非常难,甚至是不现实的。
回归到自身,之前读过一本小书《哲学与幼童》,内容忘记得差不多了,但书里一些思想还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简而言之,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孩子本身有他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逻辑,我们不能预设他们「什么都不懂」,在他们提出自己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对待,而且这些问题,往往非常具有哲学性,如果我们愿意深思,也许对自身的帮助更大。这些思维、逻辑,有一部分是来自基因的,另外一部分,是在我们和他们都不自知的情况下使他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大脑中建立了某种链接。
我举两个小例子,我家的小朋友,2 岁半,认识的东西肯定不多,最喜欢轮子、车、大飞机、挖掘机这些东西,终日沉迷。前段时间,我带他坐了一趟高铁,很兴奋,开在桥上的时候,突然高兴起来,转身对我说「大高铁飞起来了」。我趴到他身边,从他的眼睛里向外看去,确实和飞起来一样,但如果坐回自己的座位,景象就完全不同了。同样,开车在路上的时候,每过一个过街天桥,他总喜欢说过大洞了,直到有一天我和他打车才发现,从他的位置看出去,那天桥就像是一个大洞一样。
此外,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带他坐地铁的时候,告诉他不要越过黄线,掉下去是很危险的,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嘟嘟不能掉下去,嘟嘟要是掉下去了,嘟嘟就变成地铁了」。那时候,我一半在笑,他为何这么可爱,一半在感叹,他们果然都是哲学家。
其实默认值是可以调的,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们从生来就习惯听别人的安排,这个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吃,这句话可以说,那句话不可以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所以当他们拿到一个手机的时候,开机什么样,就什么样,装了什么软件就用什么软件,大家用微信,我也用微信,这种「别人什么样,我就什么样」不知不觉便成为了一种「基因」。
还有一些人,会意识到默认的不一定是好的。他们开始寻找,开始努力,开始挑战,开始不可避免地反对宗族里的既有模式,想办法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基因」。
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无权评论好坏,更无法说清楚对错,只是我恰好选择了后一种,也可能是和我固有的基因殊途同归,无论如何终会走向后一种。我更没有权力把自己的「时代基因」繁衍给别人。但我时常困惑,我爱听李志,每天在家里放二手玫瑰,喜欢 NBA,这两年读莫言上瘾,家里全是汪曾祺的书,小朋友没得选,可能已经遗传了我的「时代基因」。
只希望,他可以去检视在他没有选择权的时候我强塞给他的默认值,是不是他喜欢的,并且,他有勇气去改变。至少,我不会告诉他「什么事就应该是什么样的」。黄执中有句话说得好,人都是用自己被爱的方式去爱别人,每个人给人家的都是他所谓得到当中最好的部分,但这部分是真得好么,或者说是他爱的那个人希望得到的嘛?我觉得不一定。
我也时常反问我自己,我的生活和生命过程里,真的有一些是好到可以默认值开箱即用的么?或者只是大家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很抱歉,今天的 newsletter 是一封纯纯的 letter ,如果非要说 news 的部分,就请大家去听听五条人的两张新专辑吧。
我的 newsletter 目前没有做任何宣传,除了使用当前的工具进行发送外,还同步到我的个人博客中,有人专门发邮件来问我订阅地址,对此表示抱歉。订阅地址以后也会附在下面,当然,如果你们喜欢哪一篇,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阅读。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周三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