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叁拾一周:No.15

Elizen / 2021-10-13


这是「叁拾一周」第十五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159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181。

本周入职了新公司,也开始熟悉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职责以及新的工作模式。在几天的适应过程中,思考了一个今天想聊的主题:追求。


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上一份工作从毕业一直持续到上周,以至于在我出决定之后都迟迟没有缓过神来,我以为,我以为我会在那个岗位上一直工作下去,直到离开北京。而如今我的决定有了巨大的反转,我可以换一份工作,但我要留在北京了。

多年的教育和学习(这里很有必要区分二者,教育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比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而学习,是出于自我对这个世界和某个领域的好奇),对我的思维和认识有着不大不小的冲击。比如,我没有故乡情,却在理解世界格局的划分时,很看重地理环境,我不喜变化,却特别希望自己能卷入这个时代快速多变的风起云涌之中。

对于这些或多或少总是矛盾的观念,它们时常在我脑中打架,但也能长久地相安无事,不至于人格分裂致人崩溃。

我对家乡的概念很淡薄,总是从互联网的角度定义自己为地球村人,所以从区块链成为热门,到后来的 NFT 和元宇宙这些感念逐渐显现,我疯狂地认为,我预感到的那个世界可能已经来了,但是它和我预感的一样,它并不美好,甚至十分邪恶。这又是一个很矛盾的想法,却一直在我脑中。自从互联网诞生,传播的形式不停进化,到今天,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传播技术,决定了这个世界的未来面貌,什么样的人在传播什么样的内容,什么人有权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已经早早决定了人们短期(几十年)可以预见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当传播成为一种独裁,传播也就会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技术总是创造世界又颠覆世界,沉迷某一种技术是盲目的,消灭某一种技术则是愚蠢。目之所及,这个世界上的多数权力对待传播都是盲目且崇拜的。

我们多数时间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却和生活是脱轨的,这也是互联网的“功劳”,在网上,一个人完全可以有几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与生活中可以没有任何交集。可以说,Twitter 和微博,就是最初的元宇宙,直到它们成为传播的出入口,才逐渐变了味道,成为权力的传声筒。

自从豆瓣以及其他平台逐渐进行内容审查和管控,区块链技术被一些有“追求”的人当做避世之道,催生了众多类似 Mastodon 的平台,大家从一片沃土迁往另一片沃土,好像是千百年前的人们从一片水源迁徙到另一片水源,他们是为了生存,我们是为了什么呢?

自由,也许是一个我能接受但并不满意的答案。

曾经的我喜欢未来,不喜欢历史,甚至于很精确地觉得 1600 年以前的历史没有了解的必要,它们不是构成今天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更不可能是未来的,我会畅想各种未来的可能性,直到有人喊出“未来已来”这种话的时候我才发现好傻。

现在的我至少比那个时候成熟了不少。尤其是最近两个有趣的小插曲,又让我拾起这个话题开始思考。

一个插曲是梁文道最近在《八分》聊诺贝尔文学奖,结尾的地方回答观众提问,有人问要不要学古文,读一些古书。他的回答里有一段大意是,不管什么原因,中华文明是非常侥幸地能够传承下来的一套文明,把时间这条轴拉长一点,我们的白话文到今天也就 100 的年历史,如果按中华文明 5000 年来算,前面 4900 年的东西传下来了但我们却读不懂,多多少少觉得有点儿亏啊。

恰好,我最近读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里,刘勃写道:

司马迁的学习异常优秀,十岁就能诵读“古文”。这里“文”是文字的意思,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各种先秦古文字则统称 “古文”。显然在很多人看来:读古文是一种无用但神秘的能力,意味着可以获取不为国家所控制的知识。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呢?

另一个插曲是我新的办公环境、新的工作内容,甚至是新的已经被我弃用很久的 Windows 电脑,都指向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过分依赖任何一个平台或工具,它们都是某种权力竞争之下相互妥协的暂时性的产物。过分依赖任何一种,都将在下一次世界更迭的时候付出沉痛代价。工具是这样,平台是这样,延伸下去,社会和世界也是这样。

洪流之中,我们能相信的只有人性本身,相信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亲人、朋友。这是不断从历史之中汲取的力量,而不是未来可以给人的期望。

所以,容许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李如一的那句话,这次让我引用地再简短一点:

在计算设备上推广竖排,并不是反对横排,也不是要让大部分横行的中文用户转为直行(虽然那样会很不错),而是要让想要直行的中文用户知道,二零二壹年的今天,此事可行,而且不难。所有要修的地方都可以慢慢修。

如果有人想去读读历史,我也会说,在二零二壹年的今天,此事可行,而且不难。

去历史里看看,往往能看到未来。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周三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