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拾一周:No.18
Elizen / 2021-11-02
这是「叁拾一周」第十八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173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181。
我可以看门见山地说,Revue 这个订阅服务的平台很好,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对于 newsletter 这种题材有执念的人的各种需求,还附赠了比较丰富的插件,有一些和社交媒体联动的效果。但是非常吊诡的地方在于,当我的通讯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想要做更正性的说明,它无法在同一天发出两封邮件(这部分可以理解,权当做它的差异化设计,我认可它利大于弊),但是第二天进行发送的时候,它的链接会自动将编号 +1,而且无法自定义,虽然是个很小的细节,但是我确实无法接受,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当我发送的是 17 期时,它的链接上是 #18 ,当我是 18 期时,它会变成 #19 。
所以,如你所见,我更换了一个新的邮件分发平台,一个我目力所及之下,目前最喜欢的平台。希望它活得好一点,也就能让我少折腾一点。
今天要聊的话题是,我不喜欢的大数据。
之前我也聊过,目前播客和 newsletter 都是很好的一种形式,也都是技术 + 某种传统产品重新诞生出来的产物,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也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做商业的人,会用私域流量这样的名字去概括,我个人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我来看,读者就是读者,他们通过任何一种渠道获取信息,对某一个作者或者平台产生一定的依赖,都无可厚非,但是用排他的手段保护自己或者保护平台,就是流氓行为。
目前的大数据,就是显而易见的流氓。容我先解释两个概念,第一,大数据,它现在算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输入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人工智能,远远不及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工智能。而且处在行业内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不看好所谓的“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就是那种有自己的行为意识,可以模拟人的思考方式与人自主对话,服务大众的人工智能。
现在的人工智能我更愿意形容它为数据的吞金兽。它所有的反馈,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喂进去的数据,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喂进去什么能吐出来什么其实和算法、算力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关系不大,只要喂的是 A,大概率吐出来 B,幻想着它自己通过庞大的学习能力吐出来一个 C,目前还做不到,它所能做的,就是把吞进去的数据按照规定的模型分析出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会影响人的选择和决策。
这就不得不再提一下《圆桌派》,陈晓卿说因为孩子出国上学,也开始拍一些商业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制作就秉持着“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模式。怎么解释,他说,以前的前辈只关心事实,事实是什么,我就拍什么,现在的人会关心故事,关心用户想听什么,想听什么我就拍什么。拍我想拍的,和拍你想看的,这中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最好的例子恐怕还是今日头条,一家算法驱动的公司。你喜欢军事,我就每天推送给你军事,你喜欢美女,每天都能看到美女。同样,抖音、小红书等一系列社交平台,逻辑上如出一辙,原因只有一个,时间是稀缺的。你多看十分钟 A,就少看十分钟 B,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歌曲开始讲究技术,5s 内没有办法吸引人,就切换到下一首了。没有人等你的,我只有这么多时间,但互联网无穷浩瀚,我来不及要去探索了。结果呢,大概率探索到的都是一堆太空垃圾。
很久以前有一个形容商业模式的故事,对比中国的店铺营业和亚马逊的一些区别。亚马逊开了一些实体的书店,有人发现,他们在一些卖钓鱼品类的书旁边架起来小摊子,卖的是一些渔具,和书里可能提到的需要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中国的书店呢,除了网红布景,就是咖啡馆。当然,我听过一些书店运营者抱怨,如果不开咖啡馆,书店都很那运营下去,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开书店,确实需要一些信仰。但至少目前我还没在中国的书店中看到类似的设计,哪怕是赤裸裸的模仿。
其实亚马逊的做法和思路很好理解,我会去看如何钓鱼,大概率我是想去钓一下的,那我很可能就需要一根鱼竿,这种我替你想到下一步,要远远好过于给你一种“你看,我就说鱼应该是这么钓”的错局。
如今的大数据在做的事情,就是让你一轮又一轮的肯定自己,发现“哦,我好厉害”,或者“我原来可以这么厉害”,当平台上出现了,哇,他怎么这么厉害的时候,或者带来焦虑,或者让你马不停滴地溜回到“哦,我好厉害”的小花园里去寻找一丝安慰。
可是世界上还有窦文涛说的那一种人,我对晓卿没有期待,我就想看看他想拍什么,我对这个老师也没有期待,就想看看他想说什么。不要让大数据不停地告诉我我已经很不错了,就让我漫无目的一点,去偶遇世界的美好和挫折。
提前预告,下一期我会聊聊,我喜欢的大数据。
文中提到的是内来自《圆桌派》第五季 EP6 凡学。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周三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