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怕
2020-09-09
你的职责不是要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
嘟嘟比较早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发出的那个「声音」,大概是从 14 个月左右开始的。他对于某些音节发音的掌握还不是太好,比如「公共汽车」他会发成「蹦蹦汽车」,「G」这个音经常被发成「B」和「D」,但是会发的音节吐字已经相当清楚了,也早早就会说整句话,而不是零星的单词。
现在他可以轻松地背出几首古诗,26 个英文字母,从 1 数到 30,也认识了市面上的大部分车型和车标。但随之而来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他懂得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并且在我给他足够的选择权(让他有控制感)时,他以极快的速度学会了讨价还价。
比如早上,他会坐在床上跟我说,「要穿自行车的袜子」,而我手里拿的是画着直升机的袜子。比如晚上,他会在喝奶之前,比较两款奶说,「这个好,喝这个」。比如在回家车上,为了安抚他会带一些水果零食,他会说,「吃葡萄,不吃枣」。让我感觉到他对语言有了很好地理解能力的一次,是我骑着电动车带他出去玩,一上车,他自己说,「爸爸把爸爸的把,嘟嘟把嘟嘟的把」,吐字清楚,表达清晰。
所以基于他现在的交流能力,我在和他有关的事情上,会很正式地与他进行讨论,而不单纯把他看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一岁半小婴儿了。
这些转变是我在读了_《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_一书之后习得的。书里介绍了一种养育模型——权威型养育,既不同于完全溺爱,放任孩子的父母,也不同于什么都要替孩子做主,安排好一切的父母。这两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是家长倾向于认为只有两种方式来对待孩子:要么专制,要么宽容。但权威性父母传递的信息为:“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成功,但我不会试着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终其一生,只有父母能提供而且应该提供的,只有无条件的爱(在他身边,支持和帮助)和一个让他觉得安全的归宿。”
书中提供了一种思维上的转换,我们不再作为孩子的「家长」,而是孩子的「顾问」。仔细想想,一个好的商业顾问都会做些什么: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为紧要。为了让客户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会引导客户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甚至牺牲。他们还会提供建议,却不会强迫客户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做出改变”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许多父母希望凡事都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并尽可能地保护自家孩子免受苦痛,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重构。说句大实话:**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当一家公司的业绩没有达标或者没能充分发挥潜能时,那它所聘用的那个没啥水平的顾问,其实也就成了问题的一环。请记住,你的职责可不是要包办你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重构意味着,尽管我们应该为自家孩子提供引导、支持、教育、帮助和约束,但我们以及孩子本人更要一直心中有数——孩子的生活,那是人家自己的。正如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写过:“借由你,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但他们不属于你。”
当然很多家长最初也包括我,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怎么可能相信我的孩子要为他自己的教育负责?他的大脑可还没发育成熟。”研究证明确实是这样,“12 - 18 岁的孩子大脑发育特别活跃,会构建重要的新的神经通路和神经连接,但是前额皮质的决策能力要到 25 岁发展成熟,情绪控制更晚,大约需要到 32 岁,青少年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有过度反应。”但上面那句话也揭示了更关键的一点:他需要发展的空间。看看嘟嘟就知道了,对于很多他无法表达的事情,他现在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唯一的表现就是不明所以的哇哇大哭。所以 2 岁,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引导孩子的情绪,让他学会控制自己。
书中还引用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模型,讲的是胜任力(胜任力是指某个个人能够恰如其分地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它将胜任力分为了四个阶段:
- Unconsciously incompetent 无意识地无能
- Consciously incompetent 有意识地无能
- Consciously competent 有意识地胜任
- Unconsciously competent 不自觉地胜任
嘟嘟现在还处在第一阶段「无意识地无能」。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不行。所以登高他不怕,踩着危险的东西他不怕,我开车的时候他总想把我的把,他也不知道害怕。家长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第三阶段,知道自己可以。但如果他不靠自己顺利通过其他阶段,家长们想再多都没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缺席,要站在孩子身后,一直提供支持和指导(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之一,如何让孩子获得正向压力,增长他们的韧性和抗压能力,从而避免焦虑、抑郁等疾病)。做好一个顾问型父母。
关于胜任力的第四阶段不自觉地胜任,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先解释一下不自觉地胜任,比如 1+1=2 这样简单的数学问题,我们已经不需要大脑进行什么运算了,甚至已经无法解释我们是怎么得出 1+1=2 这个结论的,同样的像是驾龄很久的司机,开车已经变成了非常机械的运动不需要再费脑子了。这解释了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经常比父母更适合当家教。因为他们在不久前自己刚学完,所以他们记住了那些知识真正完成内化的所有过程,而不是父母这种已经把数学学到向呼吸一样自然而无法教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