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
Elizen / 2021-02-25
这两天李如一的播客一天世界“回光返照”,不仅更新,还请了嘉宾。以往都是他一个人单口相声,现在听他被人“怼”,很有意思。
节目聊打口碟、音乐、唱片和假唱的关系。罗敏在听他们说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局外人,提醒者,不断让李如一和另一位主播页边对当代青年介绍清楚各路背景信息,什么是打口碟、磁带、唱片。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它们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玩物。
同样,这两天随机波动(另一档我很喜欢的播客节目)请了作家荞麦,她刚刚出一本新书《普通婚姻》,其实想借着书描述一下他们八十年代那一代人的生活路径,她自己常常怀疑,年轻时候那些梦想啊,上大学时的憧憬啊,好像现在全都不见了,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她说道西祠胡同的历史,那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国内最早最鼎盛的 BBS 论坛,她们在混西祠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讨论要赚多少多少钱、要培养什么职业技能,大家都还是读书、电影、文学,有没有两把刷子,都得在上面大书特书,但现在西祠没有了,那段时光好像也没有了。
李如一指出这是“后稀缺时代”。他们原来那个年代过于匮乏了,那些打口碟不管是商业也好,还是兴趣也好,它们就这么毫无道理地培养了一代人的音乐品味。但是音乐还有好多不被人触碰的种类,他喜欢的实验音乐、噪声音乐,大众勉强还能接受的重金属、死亡摇滚,现在都败给了数字编曲,网上最流行的一句话不是说,如今的音乐,前 5s 抓不住人,就失败了,只有 0101 这种编码最容易刺激人,所以万青那张新专辑《冀西南林路行》,不论褒贬,还有几个人用音乐做音乐呢?
而作为一个准专业乐评人,李如一说了一句很有洞见的话,他说唱片是时间的位移。
什么是音乐?一个人,一群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了一次演出,或者产生了某种声音,它成为一个声音片段,在那时那刻演出就结束了。但唱片的出现,让今天的我还能轻易地听到 60 年代的 Folk Music,我在 Youtube 上关注了一个列表,专门播放那些六七十年代的老歌,也许是偏见?每一首歌都那么好听,每一首歌都那么不一样。换成现在的流行音乐,这种差异化的匮乏和网络资源的丰富,相当讽刺。
老歌,老杂志,老电影,旧小说,常看常新,总能挖到不少宝藏。如果把时间位移到今天去看他们,不仅不会过时,时常非常激进。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里,在无数垃圾堆中扒食吃,喂饱自己匮乏的精神小怪兽,但我们总是被一进门那座巨大的山峰唬到,金光灿灿,漫山遍野,新鲜的剩鲍鱼,刚被倒掉的大龙虾,还有咬了一半的酱猪蹄子滚着油汤,山顶上正往下轱辘着不知道是什么的美食,我们就爬呀爬呀,一路爬一路吃,越吃爬的越慢,越慢越想爬,想看看山顶上还有啥。
其实,不过是几只嗷嗷叫的猴子和鸡,跟我们一样在扒食吃,他们左手边立着一个被油手摸得模糊不清的牌子,上面写着,前方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