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像产品经理学习

Elizen / 2021-03-12


在任何一个行业时间长了,无可避免地会陷入瓶颈期,也有人称为平台期,看不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考验人的执行力,大抵也在这个时期。是选择跳出来,尝试其他岗位,比如我认识很多程序员,做到一定年纪,就转岗为产品经理。或者在领域内选好方向持续深耕,比如医生,确定好方向,以专家为目标。

我认识不少真的假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他们普遍爱发声,即刻,一个死过一次的社交平台,几乎就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后花园。终日观察这个,观察那个,一二三四手的消息满天飞。可能是特别需要一种存在感。

他们比较喜欢新产品、新东西。这也可以理解,产品经理嘛,当然要做出新的、有意思的玩意儿,才能吸引用户不断买单。

他们比较信奉互联网玄学。张小龙、王兴这种,只要说点儿啥,能被解读出千万种意思和趋势。说到这,不得不佩服一下鲁迅,门前两棵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话也能被解读出千万种意思,但鲁迅到底啥意思,没人知道。

他们出圈比较快。可能是乐于表达,喜欢在互联网发声,我经常看到一些产品经理出来创业、或者是干一些副业。这个比例好像远高于其他行业,当然,我也没有数据,只是瞎猜。不过有一点还是需要提一下,我在《学习究竟是什么》笔记里记过,Paul Graham 讲到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实适合不同的职业、领域,选错了,人是很拧巴的。也许产品经理们正式是因为性格比较跳脱、容易出圈,跨界,才选择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吧。

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将将及格的水平。这话说出来一定招人打,但是我的有限普遍观察,产品经理界似乎特别容易封神,因为某个产品成为国民级产品,或者某些产品的创意都来自某人。但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有创意的,或者做出某款国民级产品的,始终是很小很小的一波人。大部分的产品经理,都没有跳出任何一本产品经理指导手册的范围。肯定很多人会说,大部分行业的大部分人,也都是及格水平啊,你说的岂不是废话?我说这话,还有另一层意思,一家医院,放射科,四个医生,足够了,可能水平高低不同,1 个很厉害的,3 个刚及格,但是换成产品经理呢,一家医院,可能有 14 个放射科医生,还是 1 个很厉害的,3 个刚及格,剩下的 10 个怎么办呢?很简单,把一个事儿,按步骤分解成 10 个,一个负责一摊,齐活儿。你让我说这 10 个也是几个水平的医生,抱歉,我没法同意。

我也观察过我认为厉害的产品经理,也有几个有趣的现象。

他们喜欢交叉领域,普遍爱读书。他们在职业中期,都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专著。任何一款产品,最后是给人用的,那就必然涉及人的选择、人跟人的沟通、人的决策。研究这些,也许比研究更换某一种分钱图标,可能要有用一些。

​他们都有自己的产品哲学。简洁、克制、交互、设计逻辑,各个方面,你只要拿出一款好用的产品,一定能感受到这是谁做的,有谁的哲学味道在里面。

他们的洞察力很强。洞察力不是简单的观察能力。只知道观察,就像一个时刻知道如何遵守红绿灯规则的司机,但是善于洞察的​司机,知道哪里将要安装一个红绿灯。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按照这些标准,我也可以称呼她为产品经理。她之前在建筑行业为国内顶级的设计师做培训,可以说她是国内做游学的鼻祖级人物。当时我不理解,都已经是顶级了,还培训什么呢?后来看她的教师名单,罗大佑、张大春、是枝裕和…这些设计师已经在建筑的规则体系内做到顶级了,他们也到了自己的平台期,也一样需要突破,创造伟大的作品。他们需要的其实是建筑之外的东西。声学、美学、视觉艺术。

还记得我和十一去苏州玩,一定要去苏州园林嘛,但是进了园子,乌压压全是人,十一就想走了。走之前她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苏州园林有名气么?我当然不知道,它和任何一个景观型景点,对我来说,都无区别。之后她给我科普了一下,所谓苏州园林,真正厉害的地方正是它的建筑设计,你在园林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向远处眺望,亭台、山水、树木,层次分明,远近得当,可以说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一副极美的风景画。但是那天,我们身边全是行色匆匆的人,似乎逛园子有时间限制一样,可惜的是,我没见到一个,停下来远眺的人。

这让我理解了一些优秀产品经理的共性,可能对他们来说,好的产品应该在产品之外。当然,我观察的视角依然有局限,不见得准确,也请产品经理朋友们批评指正。

其实,我们终身都在打造一款产品,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