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变成晒娃狂魔
Elizen / 2024-07-24
我有一个笔记库,是的,我也是一个有时候会记点儿笔记的人。如果你搜索「育儿」或「教养」这样的关键词,里面的内容很少,零星散落在一些文章中。然而,搜索「嘟嘟」或者「日子」这样的标签时,结果浩瀚如烟海,一下子不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了。
就说最近记录的两个有趣瞬间,一个是晚上躺在床上,他跑到我们中间去睡,美其名曰保护妈妈,我就在另一侧挤他,想让他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他却说:就算你们两个都挤我我也不怕,我是捏捏乐。另一个是上周末,看恐龙展可能比较兴奋,给我出了个题,问我 1+1 等于几,我反问他,应该等于几呢,他说,「1+1 可以等于 2,因为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但1+1 也可以等于 1,因为一滴水加上一滴水,还是一滴水。」我刚要赞叹他的想象力,没想到前面全是铺垫,他继续说,「1+1 还可以等于 3,只要把刚才的一滴水分成两滴,那么刚才的一滴大水再加一滴水就变成了三滴。」这等胡搅蛮缠让我一时无言以对。
同样是上周,他和姐姐看《工作细胞》,这次美其名曰学习人体。等我回家,弄了个小黑板往我腿上一放,要给我讲一遍,他负责画圈圈,不会的字我要帮他填进去,有模有样地讲了一下 B 细胞家族,以及什么中性粒细胞之类的东西,我晕晕乎乎,他乐乐呵呵,又拿着小黑板上的成品,给十一讲了一遍,聪明的十一还录了下来,问嘟嘟教父,这玩意儿讲得对么,教父说,这种流畅程度差点儿他就信了。顺便说一句,他教父是个医学博士。
我那个笔记库里,记满了这些日常小事,既谈不上育儿,也够不上教养。这几年,我也读了不老少育儿书,有把持情绪的,有挥舞长矛的,有拿捏科学的,圣杯与剑、小米加大棒,反正有的没的都让你套在孩子身上试试。
有些书是很有用的,但大概三五本就够了,把孩子这个物种讲清楚就行了,父母没必要焦虑,更没必要把焦虑弄到孩子身上。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推荐《教养的迷思》和《自驱力》两本书,一本讲清楚基因和环境怎么影响孩子,一本告诉你小家伙的大脑发育是个渐进的过程,和我们现在的状态不一样,他们是要一步一步长大的,我们不也是一样学着人家爸妈,都没经验,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最好。
写这么多,是因为最近读了几本闲书,有一本《The Child Code》,讲得也是环境如何影响孩子,基因又如何影响孩子,书的核心就是,用观察的视角帮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独有的气质,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弄成父母想当然的样子。书里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是研究人员观察自闭症儿童,最早医学人员认为是母亲的冷淡导致儿童自闭,这是他们观察到的相关性。随后,通过长期地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是孩子的自闭逐步让母亲变得冷淡。因为孩子不会对母亲的信号做出反应,渐渐地,母亲也减少了和孩子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母亲的行为影响孩子,而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了母亲。
当研究人员对父母和孩子进行类似的追踪研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与其说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不如说孩子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孩子对教养方式的塑造作用,要大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孩子在推动父母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的中文序是万维钢写的,我觉得写得蛮好:这本书用科研结果告诉你,孩子如何,跟你「做了什么」关系没有那么大,但是跟你「是谁」关系很大,因为基因在这里有强烈影响。你自己的性格类型跟孩子的性格类型有个匹配度问题,匹配得好的主要是幸运,匹配不好的就需要学习。
回想一下,其实我们一直在跟着他的节奏走,他长大了一点,懂的多了一点,我们和他沟通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一点,从会爬到会走到会说,一路下来,他才是这个家的领航员。同时,我一直说,嘟嘟给我的教育,比我能给他的多得多得多。
回到文章题目,如何才能不变成晒娃狂魔?我的答案是,不变成晒娃狂魔是不可能的。他已经是我生活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了,他就是我的生活本身。不过我很幸运,我们之间很匹配,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对象,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