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双周记(二)
Elizen / 2025-02-17
双周记的第二篇,因为跨年,记录的事情并不多。年前去了一趟阿那亚,赶上一场巨大的雪,一下增加了不少乐趣,来过几次秦皇岛的阿那亚,对这里形成的社区环境和文化也比较喜欢。之前想过各种地方规划时间自由之后的老年生活,阿那亚确实是个过得去的选择,只是人工营造的社区氛围再美好,终究比不上那些自发生长、带着时间沉淀的生活场域更吸引我。
今年春节,是最近几年唯一没有出京的一次。逛了地坛庙会,去了山姆采购,逛了宜家,看了几场 NBA 比赛,还抽空去电影院看了「哪吒 2」和「唐探」,难得一个休养生息的长假,时光飞逝一般,在慵懒和微风中度过。我现在越发坚定,大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先行动起来,行动自然带我们走向心神向往的终点。
DeepSeek 做不到这一点,它再厉害,也无法让我从床上爬起来写双周记。但只要我开始码字,一股心流就会穿过,指引我要去的方向。DeepSeek 还做不到的一点,或者说,后 DeepSeek 时代我们更要珍视的东西,就是和菜头说的“长谈”——那种流式的、无法加载 AI 外挂的、甚至需要关闭手机才能进入的促膝长谈。
更广义地说,这其实正是「体验」本身。
一场篮球比赛,一次演唱会,几个朋友小聚的相谈甚欢,在 AI 没有记忆之前,体验应该是我们生命里最珍贵的部分。面对变化远高于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也许该调整思路:让 AI 处理那些无所谓的事,让我们腾出真正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在我尝试 AI 编程失败之后,转而学习如何部署 Dify 平台,用更低代码的方式搭建一些工具,比如“小红书文案匪徒”,定期生成一些小红书文案,或者“AI 投资日报”,定时批量汇总我想读却怕错过的文章。这些工具搭建起来已经不难,但真正难的依然是——如何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让 AI 在合适的环节配合自己,才能让效率最大化,效果最显著。
对此,我有一点个人看法,用心者,可以用 100 小时深耕一个主题,掌握核心逻辑,再用多个 20 小时快速拓展,把 AI 当成加速器,这样的组合,在我看,既能保证有完备的方法论支撑或者解决学习任何新领域时的问题,也可以快速的转移到任何一个新的领域,成为前 20% 。
我称之为新时代的学习方法。也是我最近利用 AI 做调研时的体会。
在看了 Cleo 采访黄仁勋的节目后,我越发觉得,如果 20 世纪的军事需求推动了技术革命,21 世纪的计算机革命则从游戏中找到突破口。进入 AI 时代,我们可能会看到,解决游戏世界中的挑战,正在塑造现实世界的技术格局。
我认为,下一代的纯技术创新,可能缘起于某些解决游戏问题的领域,十年前为了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那些问题而出现的技术,将成为十年后改变世界的创新技术。这个时间周期,还可能随着 AI 的到来进一步缩短。黄仁勋提到,过去十年的变革是 Science of AI,未来的十年是 Application Science of AI。在与 DeepSeek 的讨论中,它给了我更精妙的解释:
AI 发展的本质规律:基础科学的突破打开可能性边界,而应用科学的精进决定价值实现深度。十年前为让游戏角色更真实而写的代码,十年后可能正在设计抗癌药物分子。
那些微小的技术演进中的创新,可能在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时候发挥作用,就像春节里冒出的 DeepSeek 一样,它的东家幻方可不是为了大模型攒下的万张显卡。
当然,这两周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嘟老师 6 岁了。生日过的很简单,整天的活动也没有任何特殊性,甚至大气球都是沿用了十一生日时候的那一个,哈利波特的蛋糕是他亲自选的,没人知道他许了什么愿,生活就是这样,在一切如常之中迎来波澜,在波澜不惊之后孕育新生。
自从时间作为刻画世界的一个尺度,就出现了幼童、儿童、青少年这样的划分,在他还是蹦蹦跳跳毫无察觉的时候迎来他的 6 岁生日,就意味着他即将进入时间尺度里的小学生活,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次巨大的冲击,毕竟,在他开始拥有记忆之后,他的全部社会生活都叫幼儿园。
希望他可以顺利开始自己的小学生活,也希望我们可以更好地陪伴他成长。这一点,DeepSeek 做不到,Deep Fake 也不行。
至于这两周其他零零碎碎的事情,大概如下:
- 「宋飞正传」暂停中;
- 快船两场大败,实属不应该;
- 比尔盖茨出了自传,先买一本翻译过来看看。
以上,2025 年双周记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