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叁拾一周:No.7

Elizen / 2021-08-17


这是「叁拾一周」第七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55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60。

家庭旅行之后,被要求居家隔离 7 天,做两次核酸。今天终于重新坐回电脑前,突然对独处有了新的想法。

本期就聊一聊,独处。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书本上需要背诵的标准答案,至于来自书本上的内容,多半在考试之后,就抛诸脑后了。这是我在学生时代一个非常神奇的技能,那时候,有的老师要求背诵某个段落,我能在极短时间内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因为背完可以出去玩,可以早放学,我常常是第一个举手走过去的。奇怪的是一旦背诵完成,走出校门,就忘得一干二净。后来明白,这只是恰好运用了大脑的一些技巧,完成了背诵。这跟掌握知识,没有一点关系。现在想起来,对自己当时的投机取巧,难免有些后悔,以及不好意思。

相比之下,我是一个很能「独处」的人,直到我发现这是一个骗局。刚工作的时候,每到长假,我可以在家里待上七天,除了吃饭之外,不出家门,有两年的国庆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光荣与梦想》和一套王晓波全集。当别人提起独处的话题,我虽然很少表态,但是内心中有着莫名的骄傲。

可是后来发现,一个人在家读书、看电影、发现一些好玩的东西,最后还是要在网上找人交流,对于社交的欲望反而更强。就像现在写 newsletter,本质上也是希望和人交流,希望不屈服于各种平台上恶心人的条款。唯一的区别是学生时代大多是面对面,而且你感兴趣的东西朋友又不一定感兴趣,现在,无论多小众的喜好,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同好,交流的成本变得极低,交流的欲望随之增加。

这种欲望的增加,我认为也是「娱乐」必然兴旺的原因。1980 年代初,乔布斯率领团队研发麦金塔电脑时,曾想将这台电脑命名为「自行车」,取其帮人类大脑跑得更远之意。但麦金塔最终败给了 PC,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开放的 PC 系统上拥有更多的游戏。而当乔布斯东山再起,无论听音乐的 iPod、刷微博的 iPhone 还是打《愤怒的小鸟》的 iPad,都成了新的娱乐首选。

独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本身可能是个伪命题。人是群居性动物,必须、必然要有社交,不然不会开心。顾衡,马斯洛那个五层楼的需求层次理论,罗素就笑话他,说最高一层叫个“自我实现”。连个做烧饼的都没有,你能实现个啥呀。

其实我觉得,可以把马斯洛的话翻译一下:人需要有一点自己的时间去思考。最近两个星期,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我的生活,每天有很多非常实际的事情去做,大到签合同,小到在支付宝里交个电费,几乎没有任何时间阅读、记录或者思考。这些正是我认为独处时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的「独处」,在现有的网络环境里,已经变得不现实。不论是我们主动还是不得已把自己交给社交,参与到网络世界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对于这种节奏,斯图尔特·布兰德认为,「我们变得太过短视了。所有东西都变动得非常快,所有人都在同时干多件事情。投资也是为了获得短期的回报,民主政体也是被短暂的选举交替的循环所主导。快速的进步是好的,但它也是过于投机取巧了。当一切都在快速变动的时候,未来看上去就像明天一样。但是真正重要的是 10 年或 100 年之后的未来。」

在这种「快」之中,不停有人出来喊,我们要慢下来,或者干脆躺平。但真正能慢下来的人,屈指可数。比如,不用微信。人物前几天刚刚采访了几个不用微信的人,我觉得大家能多一个视角,非常好。

这几天,关于阿富汗和塔利班,沸沸扬扬,成为了全民皆讨论的话题,关于此,我的了解十分有限,对这一话题也很感兴趣,但在看过政治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宗教研究者、知识分子、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大量的书和边角料之前,我恐怕不敢轻易和别人交流。而这些东西,不找一个独处的时间恐怕很难吸收。这也是如今我极少在网络上做「表态」的原因,不懂的地方,先去弄懂它,弄懂之后大概率不需要再表达了。

人需要独处,人也离不开社交。要考虑好,独处是为了什么,社交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选择躺平,可以选择丁克,可以选择一切自己喜欢的选择,但是选择往往意味着,我们要承担选择的后果,如果无法承担,那我们极有可能是在作恶。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周三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