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叁拾一周:No.24

Elizen / 2021-12-15


这是「叁拾一周」第二十四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265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311。

周末小朋友感冒,低烧流鼻涕。跟着一家人都没睡好,他渐渐好转,我却头疼发冷,熬过一整天,吃了药,还是觉得晕晕的。

本周的通讯想顺着晕晕的感觉聊一下“感受”。


交出你的感受

这两年我和最多人讨论的关于感受的话题,是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差别。除去理论上的因素,有一些很明显的感受差异,比如拿在手里的触感,某一个段落在某个大概位置上的空间感,甚至是味觉感受,都对加深一本书的记忆有所帮助。还有一部记不起名字的电影里,女主和男主走在一起,是因为他在一间小咖啡馆读着一本她喜欢的建筑师的书,那一瞬间永久进入了她的记忆,直到他们分手,直到她为人妻,也不曾忘记。

这种感受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逐渐丧失。好像是当我们坐进科技创造的车里,也同时给我们的双腿加上了一副拐杖。

但科技还有另一种能力。科技对大脑的理解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可以通过一点电信号的刺激,让我们高兴,让我们高潮,让我们悲伤,让我们抑郁,只需要一点点电信号,就取代了我们去爱,去恨,去经历。让我们轻而易举获得想要的感受。

科技带来的,是集体记忆的衰退甚至消失。我们不会再在意转角遇见的某个男孩女孩,不会在意一次肢体碰撞,不会用心感受别人的感受,因为你想要,科技就可以给你。

这是我非常不喜欢元宇宙这类概念,以及概念背后想传递给我们的东西:只要你想,我就给你,但是,你要把你的时间给我,甚至你的灵魂给我。我们沉迷于前者,却总是忽略“但是”。

我从不怀疑人类某天可以解构自己,又重新建构,但从文明的角度来讲,有一句精辟的话足矣形容,文明总是最先被摧毁却最晚被恢复的东西。在我看来,一旦它被摧毁,很难再恢复。这是感受的另一弊端,它是可塑的,在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下,只需要两三代人,一个民族的社会认同会大不一样。如今这种情况,随处可见。

其根本,就是我们放弃或者说部分放弃了感受自己,交出了自己的感受,换来一副看似好用的拐杖。那只直立行走起来的猴子,创造了如今这个世界,我们却很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回到爬行动物。这不是危言耸听,只需要一点点电信号。

我的身体激素分泌有些慢,所以在剧烈运动之后,往往比别人晚一天才感受到腿部、背部的酸痛,但我很享受这种酸痛,它让我认真的感受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它能直观地告诉我,你的身体还可以或者你似乎需要去医院看看。这一切,不依靠每年一次的体检,也不依靠看似繁琐到吓人的医学机器。这一切,只需要我们去感受。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受一下春天的阳光,夏天的微风,秋天的午后和冬日的刺骨严寒。这些感受来自我们自身,而不需要借助科技的外力。

我想起很小的时候,我和家住楼上的哥哥关系要好,我们的父辈已经是多年好友,我经常去他家里玩耍。他教过我一个很容易获得满足——用今天的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获得小确幸——的办法。往自己的大衣兜里放上十块钱,然后忘掉它。那个年代,流行的还是波导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移动支付,每一张钱都摸得到,拿出一张五块和一张十块,感受是不一样的,花掉它的感受更不一样。

后来,我在冬天经常从兜里翻出五块、十块钱,每次有这种意外发现,都能高兴好几天。

如今的我们,越来越难获得满足,这是需要警惕的。


本月推荐

我一直在考虑叁拾一周的内容推荐问题,推荐一篇文章,也许一个下午就读完了,推荐一本书呢,可能要几个星期,推荐一部剧,至今连我自己都没看完《摩登家庭》。

回到最初,我分享的初心,一个是想要表达,另一个是我喜欢给别人埋下一粒种子。我不是你的园丁,哪里种子在你的花园和我的花园可能长得截然不同。但对那粒种子来说,在最初的时候,在你手里和在我手里,它是一样的。

这也是我会做叁拾一周番外,也就是小报童的原因。它更多的,就是一粒种子。

最后我把推荐的频率,定在月份上。每个月,在不确定的一期内容里,加上一点点推荐。

本月推荐:《成瘾剂量》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周三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