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叁拾一周:No.36

Elizen / 2022-07-27


这是「叁拾一周」第三十六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506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610。

让我们回到最初,叁拾一周这份通讯最早的想法就不是去做一些 News 的分享,这也是我一直用通讯替代 Newsletter 的原因。只是通讯也并不准确,在我希望提供一些与「选择」和「幸福」有关的内容时,我想到的最好、最便捷的方式,便是告诉你,我如何选择,我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更接近幸福。

似乎,这个话题还是太大,太发散,难以聚焦,看起来有核心,但似乎核心能连接万物,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那有什么足够小,足够聚焦的内容值得聊呢。今天,顺着这个话题聊一聊。


大与小

我现在用的手机是 iPhone 13 mini,一方面是我自己的手小,经年累月的习惯导致我喜欢能把玩在手里的东西,mini 尺寸刚刚好,配上自家的 Apple Care+ 可以裸奔,不用过分担心。

另一方面,容量比较大,512G,因为我经常将相机里的照片导入到手机中,还包括视频。没错,我也很少用手机拍正式的照片。所以对容量有需求。

上一部手机是 XR,一样比较小。这也是我使用手机的一个小癖好。这样做还有一些隐性的好处:

我几乎不能拿这部手机做很多事情,比如看剧、看电子书、刷微博、刷 Twitter…因为它太小了,根本无法适应。以至于我现在查看 iPhone 屏幕使用时间,平均每天 2 小时多一点,有这个功能的手机都可以去查一下,看看自己是多少。

那有人问我,这些事手机上看不舒服你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换设备做,或者干脆不做。

读书,用 Kindle,用微信阅读器;看剧,用投影,用电视;刷 Twitter,用电脑,再配一个足够大的显示器。抖音?快手?朋友圈?这些只能在手机上操作的,就拒绝。

一页纸的大小很重要,所以任何电脑上的白板软件,都抵不上一面白墙让人的思维清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如电影,就不是应该在手机上看的东西。

再做一个补充,看画的时候,现场还是线上,差别是巨大的,而且也是大与小最好的一个例子。

很多画,当你站在巨幅画框的面前,其冲击是全方位的,各个感官都会受到影响。我们似乎被屏幕禁锢得有点久了,的确,屏幕之内有无限的世界,但它把我们的眼睛限制在了 ±15° 角以内,也就谈不上见天地,见众生了。展览也是一样。这是我目前看不上任何元宇宙类产品的原因。

凑巧的是,在我准备发出通讯给你的半小时前,看到如下一段:

有些事情,近看是大的,远看就小了。国王娶亲、公主出嫁,可以在报纸上喧腾得热闹非凡,可以在一个国家里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然而几十年以后,谁还记得这些事呢?也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小事一桩,丝毫不引起人注意,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形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在1905年,住在伯尔尼克拉姆胡同四十九号顶楼里的一个小公务员,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的勤奋,写成了一篇论文。当时注意到这篇论文的重要性的人屈指可数。几年以后,情况也没有多大变化。然而今天,在人类的纪年史上写下了这样一行金色的大字: “1905年是革命的一年。物理学发生了革命,诞生了相对论。”


一本可以节省你 90% 闲暇时间的书

摘抄

“我有个建议,这只会花你二十分钟;比起之后你可望省下的时间,这只是九牛一毛。

请你拿一张纸横放在桌上,由上而下画出直线,把它分成十栏。接著由左到右,用过去的十个年度在每一栏里加以编号,例如从2010、2011……到2019。现在在这张纸的中央横画一条线,也就是说,你把这十栏中的每一栏都分成了上下两半。然后在每一栏的上半部,写下你记忆所及,发生在那一年度的最重要新闻,不要作弊也不要 Google。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要让你知道,新闻的存在是多么短暂。比方说你在2016年那一栏写下「川普当选美国总统」,或在2012年那一栏写下「叙利亚战争开始」,以此类推。你会发觉,这十年内你抓取到自己脑袋里的二十万则(!)新闻,几乎没留下多少痕迹。

接下来请你在每一栏的下半部,记下你的生活在那一年发生过的重大变化:你赢得的胜利,遭受过的沉重打击,你有过的顿悟,性格上的重大发展,你的家庭、事业与朋友圈,你的闲暇生活、精神生活与心灵世界。也许你结了婚,也许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许你决定回学校念书或中断学业,也许你被炒鱿鱼,也许你罹患了癌症或遭丧父之痛,也许你赢了乐透、买了房子、环游了世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无论那是什么。

接下来请你好好想一想,有哪一则新闻讯息(从这张纸的上半栏)直接影响了你的人生(下半栏)。

请用一枝较粗的笔,在那则新闻与你的人生事件之间画出连线。在这十年当中,你找出了多少条连线呢?

什么?连一条都画不出来吗?其实你也不必失望,因为这很正常。新闻世界与你的个人生活,就像彼此互不相干的两个宇宙。也就是说,你大可放心地无视那一整个新闻世界的喧嚣闹腾。而即使你找出了一条连线,两者间大概也不需要新闻来作为其中的传输机制。举例来说,假若在2015年的德国之翼坠机事件(上半栏)中,你的岳母不幸遇难(下半栏),这两者之间的关连性,与是否有新闻来传递讯息无关。

仍然没被说服吗?我的老天,你可真固执!好吧,这里还有个建议:请花一整天的时间到市立图书馆翻翻十年或二十年之前的旧报纸吧。你会发觉,几乎所有的新闻报导都错失了重要议题。新闻记者不仅没有辨识出时代征象的慧眼,甚至还错误地解释了错误的征象。举例来说,你可以去翻翻2007年的随便哪份报纸,却几乎找不到一点当时即将发生金融危机的迹象。顶多就是极力吹捧那些超级成功的金融业务交易员。这整起事件被一大团白噪音浓雾环绕,这团浓雾是由鸡毛蒜皮的故事、无关痛痒的事实以及微不足道的丑闻所组成,而那些故事的主角,今天已经不再有人认得。翻阅那时候的新闻,你会觉得简直太荒谬可笑;而十年后,你也会觉得我们今天所消费的「重大新闻」同样荒谬绝伦。”

“这里有一个关于我们可以怎样活化公共空间的点子,而且不必仰赖那些会让人变蠢的新闻。方法如下:

有时候我会有工作上需要的商业午餐,或是与某个朋友进行午餐聚会(没错,其中当然也有记者)。不管我的对象可能是谁,我总习惯这样问对方:当我们最后吃完饭、折起餐巾时,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是不是个成功的午餐聚会呢?答案多半是:如果能从与我共餐的同伴身上(而他从我这里),学到某些我(或他)至今未知,但既真实又重要的东西──一种有助于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的新观点。

特别具有价值且令人愉快的,总是这样的一顿午餐:如果每位共餐伙伴的话题,都能集中在一件事上。这能让交流进行得更为深入,而不是只在表面游移。除此之外,我也会学到这个伙伴是如何处理他的议题、如何与其奋战,以及如何获得有关这个议题的知识──他从我身上亦然。假如我的午餐对象是个记者,他会对我描绘他现在手中最重要的故事。不是两个故事,也不是三个,而是一个。这样我就能得知这个故事的细微之处、其中的灰色地带与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有这个记者本身的态度(所谓的「诠释资料」)。

十五分钟之后,我们会互换角色,轮到我来主讲。现在反过来,他也会从我这里得知一个目前正在折腾我的问题──只有一个,不是两个或三个。那可能是我书中的某一章,或是一个有关事业的点子。而这也会用掉十五分钟,接下来在 Espresso 端上桌以及结帐之前的时间,我们会继续聊其他话题,或更深入交流彼此刚才的分享。这种模式,我将其称之为「新闻午餐」。新闻午餐结束后,我会步伐轻快地散步回办公室。一顿这样的午餐还从未令人感觉失败过,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如此。

我们显然可以进一步思考双方各分享十五分钟的新闻午餐这个点子,并将它公开给更多午餐不只有兴趣吃鱼、吃肉或吃素,也想吸收新想法的人。我们可以在市区租下一个空间或一家餐厅,定期举行新闻午餐。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个手机应用程式或网站,来报名参加(并同时付费)当天的新闻午餐。每个工作天的中午十二点左右开始,两份鲜脆爽口各十五分钟的报告,配上一份健康的午餐。具体的程序或许是这样:一个新闻记者在十五分钟内报告他手边最重要的故事,就一个,不是两个或三个。故事的焦点不在大标题,而是它的背景脉络。记者的手法,也就是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故事的氛围以及调性,都必须包含在报告内容里。一个故事愈具地方性,与大部分参与者的关系就愈密切。

然后是一位科学家(或另一位记者,假若他同时也是专业人士)报告一个因为进展缓慢、太过抽象,既无法提供爆炸性影像,也没剧情可扯上个人,所以几乎不可能上得了媒体的故事。第二个报告同样进行十五分钟。两个报告之后上场的,就是一份健康且有效率的午餐──不论是自助式或有人替你服务。整个新闻午餐所需的时间,包括用餐,大约是六十,最多七十五分钟。

吃饭时可能会谈些什么呢?当然是之前分享的那两个议题。就餐桌上的智慧对谈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出发点了。再加上身为参与者,每次都有机会与一些新的人碰面,他们同样是为了要理解「世界运作之机制」而来。简而言之,新闻午餐是一种趁午休时刻在精神上、饮食上以及社会关系上的提升与精炼。

……

避免无益的闲扯(Avoid trifling conversation)。班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三个人生信条之一如是说。这一点特别适用在餐桌上:一顿美好的午餐,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该富含营养。”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M].商周出版, 2020.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通讯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小报订阅地址:叁拾一周小报(付费产品,可以理解为叁拾一周的番外,或者纯粹对我的支持)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