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深夜发嗤(32)

2020-05-28


01.

最近做了很多废脑子的工作,才发现想成为真正的脑力劳动者,是非常难的。我说的脑力劳动者是指,目标明确,周期短,信息密度极大,需要进行决策的工作。

这一次尝试,打破了很多固有的思维。也再一次印证了一句话,做完比做好重要得多。我常年混迹于一些和生产力/效率有关的网站,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就是如何做好一件事。但少有人从做完一件事的角度去谈。

工具控一个普遍的思路是,建立一个流程模型,按照流程执行,Getting Things Done。问题在于,他们花费极大的力气去建立模型,模型建立之后,就没有了。我想起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作者赤羽雄二有一条建议,买来的书,马上读,因为一旦不读,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读,说明它还是不够重要,并不是你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那就要重新回到问题上,到底要解决什么?想清楚再去买书,买回来,立刻读。自然也就没有了囤书这一说法。工具控的问题就在这里,流程辛辛苦苦的建立,但发现,自己面对的问题可能变了,流程不管用或者说不好用了,继续更新,周而复始,问题依旧。

直到如今,我也偶尔会陷入这种魔咒,比如最近,我发现了一种叫做 PARA 的个人信息组织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处理项目,建立领域,保存信息资源,使之能更好的达成自己的终极目标。

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它,觉得它确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利器,照猫画虎,笔记做了不少,等到一步一步执行的时候发现,它依旧不合适我自己的项目,或者说我的问题它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说到这,我时常在看类似文章的时候,想起十一,她没有 Todo List,也不讲究 GTD,工作电脑的桌面上,只有一个 TXT 文件,想起什么,或者要做什么,就打开它,一切尽在眼中,有些得道的感觉。个人生活上需要记录的,无非就是 Apple 自带的备忘录,偶尔用一用印象笔记记录一些家庭琐事。比如昨天,她发给一张截图:

再看我偶尔记的笔记或者日记,自愧不如。

02.

说到《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这本书,是我在看了得到罗振宇讲刷书的套路时,拿来做实验的一本书,一个多小时,用刷的方式看完了。

我是很佩服这种类型的作者,用自媒体的角度看,这不就是把一篇干货文章能说清楚的事儿扩成一本书骗钱的么?非也。即便我是刷完的,也很有收获,作者,或者说我喜欢的这一类作者,讲得不是术,而是道,更难得的,是术与道都给你讲清楚,这是需要一些本事的。

一些文章讲如何快速的阅读,步骤罗列了一二三,你看了觉得很有收获,打上干货的标签,但背后的因果并没有弄清楚,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样做么,稍稍一想,就困惑了。赤羽雄二讲得更多的是他的逻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挤时间读书,既然自己只能挤时间读书,那么怎么才能高效读书。这是全书的逻辑。

对赤羽雄二来说,他在麦肯锡工作,每天日常的工作就要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有时候陪客户吃饭会到一两点,而第二天还有一些报告要做,除此之外,他经常要迅速熟知一些领域,并且深入进去,了解其中的产业链条。这些外部条件,自然让他只能挤时间读书,而不读书,又很难完成本职工作,自然就有了这套高效阅读的法则。不先理解背后的因果,只看干货,很难把武器用在对的地方。

如果是一个做历史研究的人,恐怕就不适合这样的方法了。当然,也可以有一篇《如何快速阅读历史文献》的干货文章,或者一本《我是怎样读历史文献》的书。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看看后者,了解其中门道。

赤羽雄二说,在 30 岁之前要读 300 本书,我及格了。

03.

疫情之后的世界,是我现在经常关注的话题。疫情短期不会结束,目前医学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如果夏天的高温对其无用,再有些随机突变,可能「疫情之后」这个说法本身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

可以预见的是经济的衰退,这也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经济一旦衰退,自己是不是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呢?有些人会回去重新看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或者因为灾祸导致的经济衰退,人们都是如何渡过的。

罗新老师在随机波动的一期播客中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历史指导不了未来,但是越了解现在越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历史没有真相,也不能重复,但总是似曾相识。现在的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历史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少,但却发现我们也越来越容易理解历史。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人们来看是反常识的。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人们喜欢存钱,但是人们越存钱越不消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是越差的。一句话解释,你消费的钱,是别人的收益,只有你消费了,别人才有收益。同样,只有别人有消费,你才有收益。

所以到底要不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存钱呢?

另一个话题,世界上已经有 1/3 的国家实行了负利率政策。中国还坚挺着。但是一次一次的刺激经济,长远来看,会导致什么后果?是房价攀升还是遍地荒芜的工业园?没人知道。多说一句,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房价在世界超大城市的比较中,依然是非常低的。

这些都都是离我们非常近的东西,就关乎着隔壁的菜市场会不会涨价,出行能不能更便利。但这样的观察有一个远近的问题,要站到多近的地方看世界,又要站到多远的地方看生活?

04.

小嘟嘟最近突然多了几辆车,有两轮的平衡车,有三轮的平衡车,有四轮的平衡车,还有一个滑板车。有些是朋友送的,有些是看他在外面喜欢就买了回来的,还有一些是觉得他以后一定用得到的。

但是无一例外,只要是车,他嘴里的 Car,他只喜欢把车放倒,用手去转轮子。偶尔看着你,翘臀舞动起来,等着你给他唱《The Wheels On The Bus》。

昨天是他出生后第一次晚上带他出去遛弯,也是他第一次直接看见弯弯的月亮。感谢两会蓝。在路上,他学会了认识面包车和卡车,在看见的时候会急于表达,让你知道,而一旦有辆车开过来,就会打开嗓门,大声喊 一句 Car,标准的美音。除此之外,在看见苹果和香蕉的时候,他也会直接说 Apple 和 Banana,而不是苹果,香蕉。哦,还有 Bear 。

一个小趣事,一天,他在吃饭的时候,十一说 put on your bib,穿上围兜,但是误把 bib 说成了 daiper 尿不湿,小嘟嘟就低下头摸着自己的尿不湿,奇怪地看十一,她才发现自己口误了。

孩子们的未来都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我很难想象,这些极有创造力的小家伙们,会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又会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05.

当然,有好的消息,就有坏的消息。

中国适龄儿童高中录取的比例在 50% 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未来有一半要去高职读书、学技能,而可惜的是,中国的技术类院校,和德国这样的先进国家相比,要差得很远。对于技术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传帮带,师徒制,目前的中国高职技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并不完善。高职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无法完成高中学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但社会机器只需要正常运转,从不会关心每一颗螺丝钉是不是还有其它的作用。

希望人工智能在未来会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06.

两个周末前,下午小嘟嘟睡觉的时候,我和十一在餐厅喝茶。不一会儿,听见客厅里小小的一声「啊!」赶紧跑过去,发现小嘟嘟扶着墙在等我们,那是他第一次睡醒后自己下床。

我觉得很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