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家庭

Elizen / 2021-03-15


今天的北京黄沙满天,PM10 重度污染。这样的天气,除了工作还能干什么呢。因为实验室评审,比以往提前半小时出发,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们有买了早饭、买了菜回来的,有要去买菜的,大踏步在院子里锻炼的,对于灰头土脸的天,无视之。

早起有很多好处,不言而喻,我有一段时间也早起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不过以后还是会早起的。有各种玄幻心理学分析早起这件事,123 列个不停,教一个人怎么早起,各种准备,各种步骤。要我说,早起,只需要一个准备,早睡。这种类似的分析,层出不穷,又又又让我想起李盆书里的金句,你写一篇关于鹅卵石的论文,不是鹅卵石里真的有什么论文,而是你需要一篇论文。

类似的,还有今天想说的家庭。关于家庭问题,网上能搜罗的信息实在是太多。我就说最近刚刚看到的两个。一个是有人发推,说济南一女大学生在宿舍选择了自杀,根据女孩最后发布的一个朋友圈来看,这个女孩之所以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父亲。另一条是一个微博,讲的是一个优秀的育儿博主,单亲爸爸,辞掉高管职位,异常用心,照顾孩子,专心育儿,最后送去了常青藤,然后,孩子在国外自杀了。

说实话,我到今天都不知道原生家庭的定义是什么,所以特意去查了一下百科,英文里根本就没有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后回到中文,查到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说法,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这意思,原生家庭的判断,就两条,一个婚否,一个是否独立生活。再分割一点,上寄宿学校之前,或者说上大学之前,基本都是原生家庭了。之后,如果独立生活了,也谈不上原生不原生了。现在人们总说的,也就是上大学之前这段时间,因为经济、生活能力等原因,我们必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个时间内出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为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玄学就来了。这个事儿,只有统计学层面的分析,因为我们没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家庭做对比实验,分析结果表示,某些家长,过度溺爱,过度严厉,过度教育,家暴…数不胜数的原因,导致了后来孩子的自杀、抑郁等等情况。但我没见过哪些专题研究过在类似的环境下,有没有成功的,或者仅仅就是正常成长起来的也没受过太多影响的孩子呢?偶尔可能冒出来一两个新闻,或者某个名人自传,描写手法基本上都是父亲如何不是个东西,孩子最后却成为大人物,这个出发点,是孩子的自强不息,惊人毅力,天赋异禀?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有的孩子就自杀呢?

光在原生家庭四个字上找原因,至少说服不了我。

十一怀孕的时候,我看过一本《教养的迷思》。这本书我觉得任何打算生孩子,想要了解一下自己或者是小孩子这个物种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百利而无一害。书里做了大量的社会实验,其中一条,说得是单亲家庭,这个更容易出问题对吧,社会新闻永远的热点之一。统计,又是统计哈,统计结果表明,美国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矛头就指向了单亲家庭四个字,抛妻弃子的丈夫,与人苟且的妻子,不幸意外的老公、老婆,总之,单亲家庭,疏于管理,缺少一半的爱,孩子心理就不健康了。书里是什么结论呢,结论是,以上所述,狗屁不通。

单亲家庭的孩子,之所以犯罪率更高,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缺少一方导致的家庭经济水平下滑,不得不搬家,或者生活在社会环境相对落后的社区,孩子则被迫和犯罪几率本就很高的一些社区孩子玩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犯罪率自然上升。至于爱和不爱,爱多爱少,影响很小。

全书很大篇幅也是讨论这个,一个孩子最终发展成怎样的人格,童年时期的确极其重要,遗传是一方面,但最关键的,是父母提供给他们怎样的社交环境。他们的同龄玩伴是什么样的人格,他们更容易是什么样的人格,所有的社交、阶级、嫉妒、恐惧、愉悦、自信、分别心,这些概念都是在那个环境里习得的。在他们眼里,大人是一伙儿的,小孩子是一伙儿的。作为家长能做的,只是一个观察家,一个问题发现者,一个引导者。用《自驱型成长》中的话说,我们更像是一家公司的顾问,而不是发号施令的董事。我们可以提意见,但不要去按下开关,或者直接拔掉电源。这才是原生家庭、单亲家庭的问题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儿,就是最好的榜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