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叁拾一周:No.26

Elizen / 2021-12-23


这是「叁拾一周」第二十六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读者,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272 位。我的下一个目标是 311。

2021 年的最后一封通讯,我要写什么?我还有什么可以写?

本期主题,存货。


一封信

Hi,

每年最后一天我会在公号发一篇概览,简简单单地回顾一年的生活,今年的概览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但它过于日常,只是向老朋友们汇报近况,不适合放在通讯里。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内容更适合通讯。2021 年的最后一期,我还是想跟你随便聊聊。

在我完全冷启动,没有任何公开宣传的情况下,在我坚持了 25 个星期无一周间断的情况下,订阅人数开始趋于稳定,270 人。万分感谢,又非常幸运其中有你。我怀疑,300 人可能是我运营水平的上限。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主观也好,被动也好,我对于宣传,总是打不起精神,甚至趋于抵制。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好内容总会被发现,或早或晚,只要一个人对「好」有一定的门槛和理解,所以我只需要一直写,一直写,写出能被人发现的文章就可以;与之相悖的是,我认为我写得东西远不够好,不足以示人。两相加成,我完全放弃了宣传和运营。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更专注于写本身,希望通过写梳理清楚自己内心的种种疑问,在此过程中,如果有幸和你同行,那很开心,但我也总是强调,其实写,对于写作者才是更大的奖赏,无论读者收获什么,作者一定收获更多。与其说你订阅了通讯,不如说是你陪伴我过走过了一段确定的「时间」。在我的生命里,我们拥有了一段共同的「时间」。这是唯一值得珍惜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其中的美好,我非常欢迎你也开始动笔,不论是自己写,还是给别人写,或者就在邮件里简单回复两句。

但它的坏处是,我也陷入了「时间」的陷阱,把它搞成了一个「无限游戏」。无限的意思是,它无法变成一个项目,但它的的确确是我很重要的一个项目。也就回到我开篇的话题。我要写什么?我还有什么可以写?

或者说,我还有多少存货?实话说,如果就是读读书,做做摘抄,我的存货有很多,这个世界每天产生的存货更多。如果那么想,就像是先开枪,后画靶子。永远都能命中十环。但如果你来画靶子,我可能都还没找对靶场。不幸的是,「在我地盘儿这你就得听我的」。

我确实不希望它是一个无限游戏,这样会快速消耗掉我对写通讯这件事的热情。之所以到现在还很高涨,是因为我在尝试梳理关于生活的框架。我觉得它快成了。可是成了之后,它会变成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细节,一个一个决策,再没有写得必要,只需要回到生活。

在读库最早期的时候,对于选文章的标准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当时文章的标杆定为“三有”:有趣、有料、有种。有一个就够了。老六的《读库》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无限游戏,但他玩得更大,他把无限游戏玩成了自己的「一生」。

我会把通讯写成我自己的「一生」么?大概率不会。在他和李如一的影响下,对于通讯到底是定位成「专栏」还是一个电子「读库」,写到这里,我又一次迷茫了。或许,你可以给我一点启发。也欢迎你来信聊聊这一年你觉得最美好的那个瞬间。

我先说说我的计划。2022 年,通讯会改成双周发。同时,每个月会有不定期的「读书快闪笔记」,形式类似读《张医生与王医生》,数量取决我的阅读速度,按以往数据统计,每月一篇没有问题。除此之外,我可能会回到公号和博客上记录生活,老老实实在「叁儿与十一」上写我的「有娃之后」。我会每个季度 Review 一次通讯的阅读情况,以保证内容和精力上是匹配的,如果性价比不高,我会逐步减少通讯的发布,回收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毕竟我写这份通讯,也有「三不」原则,不骗钱,不骗人,不骗流量。

我在这里老实交代明年的计划,一方面是希望你了解我短期的一个打算,另一方面是想开个头,让你跟我一起,重新思考、重新审视包括一切形式的输入源,是不是一种伪需求。这种伪需求,和短视频、综艺、游戏甚至赌博并无二致,它们让人产生某种幻觉,幻觉刺激我们的脑神经,产生某些快感。我们究竟是在追求「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过程,还是在追求大脑中的某种快感?如我所说,这个通讯的内核只有一个,如何做出对个人来说合适的决策,让我们生活幸福。

现在,轮到你来做决策了:如何审视自己过去的一年,有多少是欺骗自己的伪需求。

一封回信

写这么多,缘起上周通讯收到的一封来信,我也不做简短截说,索性把来信和回信的内容放下在面,没做任何修改。

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这也是今年的最后一期,祝大家新年快乐。

如无意外,我们 1 月 12 日,周三见 👋。


Elizen,

你好呀!

看到《叁拾一周》更新到25期,我有一些疑问:随着时间的积累,创作者产出越来越多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后来的关注者看到最新的作品,但对创作者之前的作品不太了解,这个时候能否进行交流?需不需要把创作者之前的作品都浏览一下才有交流的基础?

说实话,之前的24期内容我没有去网站阅读,这次也是大着胆子写一封回信,换做以往可能就是想想就算了,不给双方添麻烦。但我最近也订阅了好些newletter,看着邮箱里日益增多的邮件,高兴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焦虑:读不读的完?想要对某个邮件回复时,要不要先把Ta之前的文章都要读一下(光是这么想想都有点焦虑)?要是某个问题创作者之前已经写过、说过怎么办?我的知识、阅历、经验低到作者觉得读我的文字都是浪费时间、根本不想回复怎么办?

所以,就想要问一下你这样的创作者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什么的看法。  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只是我自己想的太多了哈!

祝好!


感谢来信哇。

我从两个方面来说吧。

第一,创作者肯定是有所长有所不长,能写出来的内容,至少应该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演,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相对深度的思考,放几篇觉得不错的文章链接,简单的写几句评价,这种 newsletter 我自己是几乎不订阅的。除非偶尔几个人,他们的主题和领域非常确定,所有链接都聚焦在极少的几个方向里,我订阅这一类 newsletter 更多是作为过滤器用的。所以之前的文章对于了解作者现在的东西有没有帮助,一定是有的。但是不多。拿我自己举例子,对于 newsletter 我和朋友聊过,我本身是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框架存在,非常模糊,如果一定要聚焦成一句话,就是我希望能做出更好的决策,用这些决策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但其中更多得是支离破碎的分支,怎么决策,什么叫幸福?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我只能一篇一篇写下去,在路上寻找答案。只是这个过程是属于我的,你看到的是最后的成文内容,只是一个结果而已,而且,结果,往往只是一种视角,我们可能视角不同,看待结果的意义也不同。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你看过之前的文章,我们更容易达成共识。

上面提到的这些,我确实也在 newsletter 里提过。但我想说说第二点。

我最近想写一篇博客(不是 newsletter),聊聊读大部头有什么好处。我不展开说,只说最重要的一点,它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再看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判断出,这件事儿靠不靠谱。快速、判断,这些能力需要训练,一劳永逸。更重要的是,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别人替代不了,这个东西,没读过几个大部头,就是练不出来,任何市面上可以看到的课程,都没用。一旦有了这个能力,谁也拿不走,靠不靠谱,就是一眼可以看出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现在订了很多 newsletter,那就看,粗略的看,仔细的看,其中肯定有大部分,不需要订阅,甚至包括我的,可能对你毫无帮助。满屏幕的闲言碎语和各种链接。会让你变得更好么,我想大概率不会。从这一点来说,你不去看作者之前的文章,也许是节省了自己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感觉焦虑,我的建议是每个 newsletter 都打开看一看,想一想,真得有必要订阅么?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资源极度冗余的年代,如果自己不能做出筛选,就不要相信任何人帮你做的筛选。

愿你每天开心。


有任何问题欢迎发邮件给我,也欢迎转发给你们的朋友。

订阅地址:叁拾一周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